子計畫一

子計畫二

子計畫三

公民培力

團隊】

陽光基金會雲嘉中心深化資料應用 打造專屬需求分析資料

empty

今年是陽光基金會雲嘉中心第二年度參與由「公民智慧培力計畫」所推動的數據輔導。第一年,中心首先檢視數據結構,了解與學習數據分析的概念與應用;今年雲嘉中心更進一步,以個案管理為目標,建立中心專屬的個案需求數據,嘗試將數據分析「內化」為日常服務規劃與決策依據。

從發現問題開始:系統資料不完整、難以分析

在第一年的參與中,雲嘉中心原先希望能分析 111 年的個案服務資料,以理解服務對象的樣貌與需求輪廓。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發現資料系統中許多資訊不齊全,例如:基本欄位填寫落實度不一致、缺乏居家服務資料、沒有區域性的統整項目,加上組織內部缺乏具統計分析能力的專業人力,導致即便有個案資料,仍無法順利產出具分析價值的結果。

這樣的經驗,讓組織意識到:若希望在未來以數據作為服務優化的依據,必須先建構資料的完整性與系統架構的合理性。數據不能只停留在「填寫」的層次,而要能「轉譯為有意義的洞察」。

從基礎建立到深化應用:逐步內化數據治理思維

因此,第二年組織明確設定目標:建立屬於雲嘉中心的個案需求數據,從源頭提升資料收集品質,並在未來逐年累積比較,做出更精確的需求趨勢研判。

今年在南華大學張國偉老師的專業指導下,團隊從盤點服務項目開始,檢視哪些資訊是日常工作中確實會接觸、但過去未被結構化記錄的,再設計成實用且具分析價值的表單項目,例如:服務類型、使用頻率、區域別差異、特定族群的需求註記等。

藉由這些數據基礎的重建與落實,中心也嘗試將數據應用納入方案設計流程,將實際分析結果反映在活動設計與資源分配上,為組織建立起循證治理(evidence-based governance)的起點。

看見輪廓,才能照見需求

從 111 年資料分析中可以發現,雲嘉中心的服務對象以口腔癌病友為大宗,佔近七成,其次為燒傷者。年齡層以 45-64 歲居多,集中於嘉義縣與雲林縣,且近九成個案在癌症診斷時已屬中晚期,反映出該區域居民在健康識能與就醫時間點上的結構性問題。在深入了解服務對象樣貌後,中心也更有方向地思考,未來在宣導、就醫陪伴、資源銜接等服務規劃上,是否可以針對特定區域或族群,採取更精準的行動。

循序漸進的轉型,是改變的真正起點

陽光基金會雲嘉中心的轉型歷程,說明了一個關鍵觀念:數位轉型不是追求一次到位的突破,而是從認清問題開始,循序漸進地修正與深化。從最初面對「資料不易用」的挫折,到今日開始設計「自己可用的資料」,團隊已踏出將學習內化為組織治理力量的關鍵一步。展望未來,雲嘉中心期望能逐年累積數據經驗,深化跨年比較分析的能力,讓每一筆資料都不只是服務的紀錄,而是下一步決策的依據。這也是數據轉型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讓服務走得更準確、走得更長遠的永續發展。

陽光基金會主任說明,個案系統資料狀況

老師與主任找相關文獻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