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114年4月7日晚上19:00-21:00
- 地點:景美村辦公室
- 與會人員:慈濟大學嚴嘉楓教授、陳惠冠助理、陳柔妤碩士生、邱襟靜博士生、景美村田廣增村長、一鄰鄰長鄭秀英、巡守隊副隊長林志雄、巡守隊副隊長代理周文彬、加灣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伊敏・咪給、台灣太魯閣族文化推廣學會姬敏・咪給、村民黃淑英、村民田秋月。
團隊實際詢問過很多村民,當災害來臨時,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就待在家裡,村長會來幫我。」但這樣的想法,真的安全嗎?災害的應對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而真正能保障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的關鍵,其實早在災害發生之前就已經決定了。「減災」與「整備」,指的是在平時就做好防範工作,例如:了解自己所住地區的災害潛勢、準備緊急避難包、學習基本的避難與求生技能。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在關鍵時刻往往能爭取寶貴的黃金救援時間,甚至決定生死。因為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相關救災單位多半疲於奔命,急於搶救人口稠密度較高的區域,較偏遠的地區則往往需等待較長的時間,根本無法第一時間照顧到每一位居民。尤其當道路中斷、通訊斷線,村莊瞬間成為「孤島」,每個人是否能安全度過,靠的不是別人,而是平時的準備與鄰里之間的互助。在這樣的情況下,村長、鄰長、村幹事,無論再怎麼盡責,他們終究只有一人,無法「同時」出現在每個角落、每個需要幫助的居民面前。尤其對身心障礙者與特殊需求族群來說,災難對他們的挑戰更是加倍。除了仰賴政府與社區系統的支援,更需要一套「以個人為中心」的防災知識與行動方案,災害應變必須是靈活、隨機應變的。防災教育的重點不僅要讓一般民眾與家屬知道如何協助他們,也應該要讓身障者學會如何自我保護及應變。
因此,我們決定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景美村第二次執行會議中,我們首先提供以本計畫第一年所繪製的弱勢群體高潛勢區域地圖,讓景美村團隊能清楚意識自己居住環境的相對危險區並掌握潛勢區域的範圍,進一步提升大家對自身居住環境的認識與警覺。接著,我們也導入團隊所開發的社區性科技輔助互助系統「Seek Me」,提供民眾在災害發生時另一項求救的管道。會議過程中,與會人員不僅提出操作上的疑問,也主動分享他們的實際需求與建議。最後,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我們引導與會者共同討論並擬訂出一套適用於該聚落、融合身障者特性之防災矩陣式演練腳本,讓防災規劃更貼近社區實際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