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音
互助喘息研究計畫團隊,平常都在網路上開雙週會,但適逢寒暑假會召開實體的共識會議。大家集合在國北護學思樓十樓,在健科學院資管系及長照系的招牌前面留影。然後一起到九樓,聽取線上家庭照顧者值班使用平台的問題(例如預約、打卡)、照服員工作的困難、據點管理員參與互助喘息的心得與建議。
伊甸臺北頤福日照中心陳巧晴主任,親自來國北護和大家分享執行互助喘息的經驗。臺北頤福日間照顧中心隸屬於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5年3月開始提供服務,2018年2月完成設立社區式長期照顧機構,更名為「臺北市私立頤福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並成為臺北市社會局特約機構。
這個機構座落於臺北市石牌裕民六路電梯大廈的三樓,週一到週五為三個單位的日照中心;2024年8月31日起加入互助喘息計畫,利用週末閒置的空間開辦互助喘息至今,除了回答老師們的提問,巧晴主任表達目前互助喘息得以繼續,且讓家庭照顧者及照服員覺得很愉快的原因如下:
一、 合法:照服員排班符合勞基法,照服員是上午四小時,下午五小時,下午時段包含半個小時備餐、休息半個小時、再值班四個小時。巧晴主任也詢問過照服員的感受,目前照服員都還可以接受這樣的處理方式。但考慮到人力負荷,有時候會需要請住附近的照服員來協助購餐,幫忙的照服員可以算加班,或是選擇補休。
二、 巧晴主任強調,之所以會這樣安排,是因為她不會讓值班家屬出外買餐,原因在於,他們只有在日間照顧服務的公共空間裡,才是公共意外責任保險事故涵蓋範圍,外出則沒有。這點安排可以提供本計畫規劃互助喘息保險議題參考。
三、 該中心剛開始執行互助喘息的兩個月,都是由巧晴主任本人擔任照服員,所以她很熟悉每一位長輩及家屬的需求;當之後安排其他照服員提供服務時,巧晴主任便能夠很清楚的傳達每位長輩的需求及家屬的狀況,幫助其他照服員很快進入狀況,也讓他們慢慢接受值班家屬在旁幫忙安全看視。巧晴主任會告訴家屬,照服員的工作不全是照表操課,而會依照長輩的情緒及狀況,調整活動內容或順序。
四、 目前參與該中心互助喘息的長輩來源,原日照的約有一半,另一半是新人,可能是親友推薦參與的。其中罹患失智症者高達九成。上廁所與喝水是照顧失智症者最困難的任務,因此,巧晴主任將這兩項任務融入照顧情境;例如請長輩陪她去上廁所,說「我一個人上廁所會怕」,那長輩就很樂意一起去上廁所。長輩不願意喝水,巧晴主任在每個活動結束時,用「舉杯慶祝」方式邀請長輩用喝水,來慶賀自己的完成任務,大家一起來乾杯,補充水分。再者,對於新來參與互助喘息的長輩,主任會詢問家屬前一晚與當天長輩的身體狀況,及下午會是「誰」來接長輩,因為不可能把長輩交給不認識的人。
五、 對於擔任家庭照顧者的值班家屬,巧晴主任希望他們可以很輕鬆自在的陪伴,降低對長輩的作業表現要求,也降低自己的挫折感。例如事先都講好家庭照顧者在活動執行時不要出手協助,但當值班家屬仍忍不住要動作協助時,巧晴主任會安排值班家屬協助功能較佳的長輩。再者,對互助喘息有過度期待的家屬,例如希望透過飲食改變者,巧晴主任也會對家屬說:「不是在這裡吃一餐,就可以免除肌少症或營養不良;也不是在這裡做一小時運動,就可以增加肌力」。降低家屬對互助喘息過高的期望,讓互助喘息是「過生活」,家屬與被照顧者都能夠放鬆。她也發現,當家屬已經做好心理建設,看活動的眼光和感受就不一樣。整天服務結束後,主任會跟值班家屬聊,詢問家屬覺得今天協助長輩做什麼是舒服的感覺,或是怎麼做很棒,也會表達期待對方下次來當志工。
六、 這樣運作到現在,照服員會覺得互助喘息很放鬆,一天一下子就過了,長輩的情緒都很穩定,也很自在,照服員可以很放鬆的和長輩一起生活一天。日照平時就很多外人一起參與,所以照服員比較不會因為有外人在而在意,平常家屬用很高標的看待服務,所以也都很習慣自己被高標的要求。
七、 日照和互喘相比,日照一個單位15人,互喘大約4-6人,人數相對少,照服員可以有比較多時間和長輩互動,且互動比較精緻細膩,也比較沒有壓力。
八、 總計畫主持人詢問家屬間是否有組家屬間自己的LINE群組,巧晴主任表示應該有,但不是非常確定。她確定家屬之間的確已經發展支持關係,例如會一起討論如何幫失智症長輩洗澡的問題。她也會視家庭照顧者的情況,安排家庭照顧者的值班,例如,一位家屬住英國,每年會回來住兩個月,另一位是會給她緊箍咒(意思是對服務期待很高)的家屬,她就把緊箍咒家屬交給英國家屬,安排他們兩位一起值班,分享照顧經驗。
當天下午,我們歡迎團隊新成員臺大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王彥雯老師及臺大統計碩士學位學程洪詩媛加入,期許互喘計畫可以順利成功,預備8月1日開始迎接50個據點的新時代來臨。


